简介

太平鼓又称“扇鼓”、“单鼓”、“羊皮鼓”,是北京地区独特的一种民间节庆舞蹈。它明代即出现于北京地区,清代以后日渐盛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京西太平鼓早期是一种来自满族妇女的集体歌舞,至20世纪初才有男子加入。太平鼓活动在每年农历的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举行,所以北京地区也称之为“迎年鼓”。击打太平鼓象征着天下太平安乐,具有特殊的祈福迎新之意。 

石景山太平鼓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以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五里坨、模式口、北辛安、古城村、衙门口等村最为盛行,每年正月和腊月是它的活跃期。太平鼓大如蒲扇,下安鼓柄,有正圆、扁圆、梯形、八角形等多种鼓形。它以三种方式在民间传承,其中最主要的是家族传承,其次是村民自发学习传承。 

石景山太平鼓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郁,可以通过节奏变化表现出不同情绪。鼓既是乐器,又是道具,表演时和舞有机配合,可边打边舞,也可间打间唱。舞者左手摇环,右手击鼓,发出清脆的音响,随着鼓点的节奏翩翩起舞,女性舞者的基本动律是“扭劲”和“颤劲”,男性舞者的基本动律是“搧劲”和“艮劲”。太平鼓音乐主要由鼓点和曲调两部分组成,鼓点有十几种之多,击打太平鼓手法多种多样,包括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上下左右震颤铁环等一系列的技艺。 

石景山太平鼓是京西太平鼓的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地域色彩浓厚,带有很强的自娱性,深受群众喜爱,具有较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是京西百姓文化认同的标志和村民间情感沟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石景山太平鼓逐渐丧失表演空间,后继乏人,急需抢救保护。 

2008年,京西太平鼓(石景山太平鼓)被列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1。

太平鼓传承

太平鼓是北方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民间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而石景山区衙门口村更是京西太平鼓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2006年5月20日,京西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太平鼓传承人——衙门口村82岁的翟广孝老人介绍,太平鼓最早源自一种教派的祭祀仪式,出现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在清朝时期开始在民间盛行。人们为了乞求风调雨顺,歌颂太平盛世,打起鼓,载歌载舞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所以人们就把这种鼓叫做太平鼓了。

翟广孝以打太平鼓时高难度的“扑蝴蝶”表演闻名。他说,衙门口村的太平鼓自2009年获得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在区文化馆和鲁谷社区的关心和支持下,使太平鼓“扑蝴蝶32式”得到很好的传承。太平鼓“扑蝴蝶32式”,在不同鼓点的伴奏下,做出蝴蝶后踢腿、小燕窜天等传统动作,加以舞蹈化的提升,以节奏欢快、姿态优美为特点,并以传统技艺——圆鼓、扇舞、扎篱舞、单腿跪、扑蝴蝶为基础,加以现代气息,具有新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太平鼓植根于民间、成长于民间、繁茂于民间,老百姓对太平鼓的喜爱、老艺人对太平鼓的执着,使太平鼓得以延续,而民间太平鼓的发扬与创新使民间艺人们的生命充满活力。

石景山区相关活动

2019年8月6日,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八角街道联合举办“非遗之夏”七夕节专场展演展示活动,通过非遗展演、展览以及活动体验,展示和传承非遗传统文化。

在非遗展演区,由石景山区“非遗轻骑兵”带来的太平鼓、花棍、武术、戏曲等节目一一亮相,吸引观众驻足欣赏。展演过程中,表演团队还为七组居民家庭代表献花,送上七夕节祝福。非遗展览展示区则展示了京派内画鼻烟壶制作技艺、京式旗袍传统制作工艺、拓片、和香制作等非遗技艺,以及“迎冬奥、庆七夕“为主题的非遗衍生品。活动体验区围绕“京西民谣”非遗项目,带来了滚铁环、投壶、踢键儿、打沙包等童年游戏,并组织现场市民开展“夫妻剪雪花 美满祝冬奥”互动活动,将当天所剪雪花制成《“非遗之夏”暨“七夕节”主题雪花作品专属收集册》,表达对冬奥的祝福。

来源:新京报

历史渊源

据史籍记载,太平鼓最初与驱术有关。太平鼓娜蹈起源于古老的巫术,是用于祛邪除崇的祭祀仪式。在中原汉族地区,祭祀时以单而羊皮鼓作为祛器。打鼓祭祀古已有之,其本息是祛除瘟疫、祈求平安。

据《礼记·月令》记载,春秋时期“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古人于腊日或腊前一日击鼓祛疫,因此得名。《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旁磔。”汉高诱注:“今人腊岁前一日由鼓驱疫,谓之逐除。”新春打鼓祛崇,这种古老风俗距当代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秦汉时期,鼓鲜的祭把功能弱化,开始出现在宴饮场面,以增加喜庆气氛,并成为一种时尚。据史籍记载,持鼓的舞蹈主要有《盘舞》《鞞舞》《铎舞》《拂舞》《白贮》等。当时的《鞞舞》使用有柄的小鼓,已与太平鼓形状接近。“鞞鼓”即舞蹈道具。

晋代“鞞舞”之风得到延续,“鞞鼓”表演主要用于军队和民间祭祀。鞞鼓舞在军队宴饮时表演,并由官府宴饮传入民间。

南北朝时期,尽管佛教得到发展,但道教在民间影响办大。鞞鼓这种单面羊皮鼓是巫师、道士:祛除鬼欒的法器。

唐代张枯《周员外席上观拓枝》诗称:“画鼓拖环锦臂攘,小娥双换舞衣裳。”“画鼓”说明鼓面国得雅致美观,“拖环”说明鼓的柄下坠有铁环。依据诗文分析,已与当代太平鼓舞蹈形态近似。这种表演拓枝舞的鼓比较轻巧,已经具备当代单面羊皮鼓的所有特征。

宋代民间把大傩逐疫称为“打夜胡”,据分析,“打断”一词即源干“打夜胡”。宋代初年腊鼓被禁,改称“打断”。“打断”是宋代民间最流行的持鼓舞蹈,亦用于祛疫辟邪的法事,使用的也是单皮鼓。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姜斋文集杂物赞太平鼓》记载:北宋崇宁、大观年间,京城内外市街,有鼓笛拍板演唱,称为“打断”。政和初年,官令禁止,改称“太平鼓”。

综上所述,历史久远的太平鼓舞蹈,在北末时期仍主要用于巫术祭祀,北宋后期称为“打断”,后官方禁绝,改称“太平鼓”。

北京是辽、金朝的都城,民族文化兼容并蓄,汉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发展。元朝时期崇尚佛教,北京西镇国寺、大庆寿寺佛教庙会极为盛行,包容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内容,太平鼓艺术也有不俗的表现。

明代,太平鼓主流已与巫术无关,成为城乡普遍盛行的民间舞蹈。太平鼓在京城作为民间舞蹈,明代已经定型,城乡民间打鼓者多为女子和儿童。明末《帝京景物略》记载:“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这种元宵期间日夜打鼓的情景,正是明代京城经济繁荣,人们尽情欢乐的表现。

清代,北京民间太平鼓舞蹈得到延续,是汉族民众最盛行的舞蹈形式。康乾时期太平鼓尤为兴盛,汪启淑《水曹清暇录》,钱载《咏太平鼓》都记录了京城内外打太平鼓的盛况。清代北京把太平鼓称为“迎年鼓”,每年腊月和正月民间打太平鼓,是北京城乡村镇的独特最致。

在宫廷旧历除夕,也要打太平鼓,取“太平”寓意;而民间打太平鼓,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及安乐生活的追求与企盼。太平鼓舞蹈声情并茂,不仅活跃了节日气氛,增添了生活乐趣,一定程度上也寄托着民众美好的心理需求与愿望。

清人何耳《燕台竹枝词》:“铁环振响鼓篷蓬,跳鳔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这是对民间打太平鼓欢乐情景的记录,更是对人们企盼太平,享受太中心情的抒发。

据史籍记载,明清时期每逢新春以及元宵节,民间用铁圈家上单皮为鼓,形如庸扇,鼓柄上套铁环,击鼓摇环,边舞边唱。可见北京地区春节打太平鼓这一风俗的历史是久远的。

2006年5月20日,“京西太平鼓”由门头沟区申报,率先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6月7日,“石景山太平鼓”(石景山区)和“怪村太平鼓”(丰台区)分别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西太平鼓”的扩展项目。

2009年海淀区苏家坨村太平鼓、房山区太平鼓也相继纳人太平鼓扩展项目。这些区域的加人,使京西太平鼓范围得到扩大。符合历史实际,有益于太平鼓民间艺术内涵的丰富,更有利于太平鼓艺术的普及,发展与提高。

表演习俗

太平鼓通常有两种表演形式,既可以边打边舞,也可以间打间唱。边打边舞,这种表演形式主要是舞者在不同鼓点的伴奏下,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舞离不开鼓点,鼓点又随舞而变化。表演时,表演者一面击鼓抖环,一面腾挪跳跃。跳时,人们结合舞步,使劲扭动腰部,一边以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上下左右震颤铁环等鼓法不断击鼓。

石景山太平鼓的风格特点,即妇女的“扭劲”和“颤劲”;男子则为“搧劲”和“艮劲”(男人的表演或潇洒、雄健或风趣、诙谐)。石景山区太平鼓都是边打边舞,或间打间唱。舞不离鼓点,鼓点又随舞而变化,鼓和舞有机配合,通过节奏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形成不同的风格。击鼓技法有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并上下左右震颤铁环以形成清脆的音响。

太平鼓的“鼓点”既是套路名称又是音乐曲牌,以四二拍为多。鼓点节奏以四分音符为主,艺人们称之为“单鼓点”;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的,艺人们称之为“双鼓点”。在此基础上,随情绪变化,可打出轻、重、缓、急的不同特点,从而表达不同的情绪。

表演较多的有“扑蝴蝶”、“斗公鸡”、“摇头跪”、“套环”(又名弯弯绕)、“方鼓”、“圆鼓”等。

太平鼓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很吸引人,百姓们击打太平鼓更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打太平鼓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北京地区的节庆习俗。

演奏特点

太平鼓音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鼓点”和“唱曲”。太平鼓的“鼓点”既是套路名称,又是音乐曲牌,以四分之二拍为多。鼓点节奏以四分音符为主的,艺人们称“单鼓点”;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的,被称为“双鼓点”。当地艺人把“唱曲”又称“唱绳歌儿”或“唱绳调儿”。唱词一般以人物、典故、时令花草及大实话为主,曲子是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演唱时,先唱序,后唱主段。

石景山区太平鼓分支

石景山区古城村太平鼓

石景山区旧时属宛平县,此地的太平鼓有200多年历史,尤以五里坨、模式口、北辛安、古城村、刘娘府、衙门口等村最盛行。新中国成立后,本地区太平鼓曾在天安门广场、吉祥剧院等地参加演出。太平鼓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其次是村民互相学习并表演;再次是因婚嫁从外村带来。

石景山区太平鼓舞蹈,以妇女表演居多,打鼓时按鼓点节奏变化,表现不同舞蹈套路,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郁。太平鼓边打边舞,或间打间唱,鼓和舞有机配合。鼓既是乐器又是道具。人们左手持鼓,右手击鼓,随着鼓点节奏翩翩起舞。小脚妇女打太平鼓最具“扭劲”“颤劲”;男子打得好的,有独特的“扇劲”和“艮劲”

石景山区衙门口,五里坨等村的太平鼓

石景山区衙门口村村落庞大,截至2016年5月,有4000多口人,古来就以脱离农业的市民阶层居多,20世纪50年代中老年妇女打太平鼓是村中一大景致。村里有二三十个家族盛行打太平鼓,小脚老太太舞姿细腻轻盈,中年妇女改造脚的舞蹈动作沉稳干练,年轻女孩子在学校学过体育,打起鼓来动作舒展优美,各具特色,因此说太平鼓是与时俱进的民间艺术。

在石景山区,各村的曲调有所不同,过去人们听唱的内容就知道是哪个村子的太平鼓:刘娘府村唱《四喜歌》;模式口村唱《悲调》;五里坨村唱《百花名》;衙门口村唱《十二月古人名》。

其他区县主要分支

海淀区苏家坨村太平鼓

苏家坨村太平鼓,于2009年破列人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护展名录。  海淀区苏家坨镇地处京四妙峰山庙会古香道东部登山起点,该处地方太平鼓历史久远,相传是清代由富女传出来的。太平鼓当初在宫廷里是给皇帝,王公大臣表演观看的,具有官延觯蹈的味,传出后在海淀区山后苏家坨地区,十分流行。

苏家坨村太平鼓表演套路丰富,鼓点明快,队形变化多样,女性动作小巧而妩媒,男性动作刚劲有力。

丰台区怪村太平鼓

丰台区怪村,旧称怪它村,清代民国时期隶属宛平县。相传怪村太平鼓是宫女传出来的,最初是为皇官和大臣表演的。水平很高,一经传出便在京郊盛行起来。

怪村太平鼓舞姿轻巧含蓄,节奏明快,具有较高的技巧和艺术价值,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村民决心把太平鼓传承下去,把太平鼓这一传统艺术保护好。

房山区天开村太平鼓

北京市房山区孤山口村、北甘池村、天开村邻近山区,旧时盛行太平鼓。天开村太平鼓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早在清康熙年间就有太平鼓表演,已有300多年历史。

天开村太平鼓表演套路很多,可分为单串花篱笆、双串花篱笆,三环套月、单跳、二龙戏珠、走八字、葫芦颂、凤凰单展翅、双展翅,正卷帘、倒卷帘、六步、八步、二十步、二十四步等。

传承价值

从鼓在制作工艺到在舞蹈中发挥的竞技性、趣味性和即兴表演的多成分作用,太平鼓已经超脱了作为乐器音响载体的单纯功能,而成为这一地区具有强烈地域文化象征的器物,是当地老百姓文化认同的标志。作为典型的北京地区传统民间舞,对太平鼓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带动和促进整个北京地区民间舞蹈的弘扬。发掘、抢救和保护太平鼓,对丰富和完善北京民间文化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保护措施

2008年6月14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公布,京西太平鼓项目中增加了石景山区太平鼓和丰台区怪村太平鼓。

太平鼓诗歌欣赏

史文良 (2019-08-29)

乡愁

永定楼高月影斜,

东流碧水绕谁家?  

驼铃古道太平鼓,

邻友新居茉莉茶。  

石景山青风物美,

母亲河秀四时花。  

绵延百里寻佳梦,

如画如诗映彩霞。

来源:石景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