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北京五大水系之一,海河五大水系中最大的一支,市域最大水系。

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及丰台区的界河。

流经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5省市27个县市,从河北省怀来县幽州村南流入北京市,经门头沟区、石景山区、丰台区、房山区、大兴区,自大兴崔指挥营村东出市境域。全长650千米。

上游分南北两大支流,北支为洋河,发源于内蒙兴和县,南支为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两大支流在朱官屯汇合后称永定河,于官厅水库下游流入市境,市境域内主河道长189千米,流域面积3168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8.9%,其中山区面积2491平方千米,河床最宽处为3800米。主要支流有妫水河、清水河、天堂河等。

流域内有笔架山、青水尖、九龙山、黄草梁、百花山风景区、灵山风景区,以及永定河纪念林区、永定河峡谷、永定河绿野高效农艺园、永定河观光旅游带、珍珠湖、龙泉水上乐园、东方骑士中心及鹰山森林公园等。

古迹有卢沟桥、灵岳寺、川底下村、金门闸、南海子沙龙遗址、求贤坝遗址、十里铺古渡口、门头沟卧龙岗、丰台鹰山及明代石堤等。河上有大、中型桥梁48座,京广铁路、京原铁路、丰沙铁路等跨河而过。

建有官厅水库、斋堂水库、苇子水水库等大型水库。1985年被列入中国四大重点防洪河道之一。

1987年7月,第一届“醒狮杯”越野赛跑,利用永定河河床的滩地,划定路线,进行比赛。

2003年大兴永定河流域建立沙地综合治理开发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示范区。

《保护发展规划》

《石景山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正式发布,作为永定河出山口地区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目前,石景山区正依托辖区内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构建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文化深厚的文化展示集群。未来,还将通过再现“燕都第一仙山”生态原貌、研究恢复永定河水系等重点项目,再现古河道、古商道、古香道文化景观,最终使西山永定河石景山段亮起来,活起来。

修缮金阁寺古建筑群打造“燕都第一仙山”文化名片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作为永定河的出山口,石景山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魅力。位于首钢厂区内的石景山,海拔高度183米,被誉为“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区也因此得名。面积不大的山上不同年代的历代文物古迹就有十余处,立于山顶,不远处的永定河尽收眼底。

目前,石景山已启动对位于石景山上的建于唐代的金阁寺古建筑群的修缮工作,将修复钟鼓楼、金阁殿、天王殿等建筑,恢复其历史原貌。根据规划,石景山区将通过“燕都第一仙山”文化名片擦亮工程,充分挖掘展示石景山的文化灵性与内涵,让文物古迹修复保护和生态建设相结合,恢复石景山的生态原貌,将这里打造成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综合性地标。

展示北京最早大型水利工程提炼永定河水利文化内涵

不仅如此,石景山区也是永定河水利建设遗迹最集中的地区,戾陵堰、车厢渠距今1700多年,是北京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金口河水利遗址,元朝都水少监郭守敬在此凿金口、导卢沟水,灌溉土地;明清时期修建的庞村古堤“十八磴”,见证古人治理永定河的辉煌业绩,这些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据了解,石景山区将利用这些水利遗址资源,通过保护修缮十八磴古石堤等水利设施遗址遗迹,研究并创造条件恢复永定河水系古河道,同时进一步挖掘戾陵堰、车厢渠等古代水利遗址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探索镇水牛、刘娘府、柳林庄由来等永定河传说的非遗内涵,整理提炼永定河水利文化内涵,形成集生态文明、历史文化、亲水休闲于一体的开放式永定河水文化展示长廊,留住永定河母亲河风采记忆,全面展示北京古都历史水环境风貌。

打造南大荒湿地公园焕发永定河新风采

位于永定河河道上的莲石湖是永定河城市段中最大的湖泊,以前,这里是一片干涸裸露的河床,如今碧波如镜、绿草茵茵,鸟语花香,吸引大量游客和市民来此休闲游览。按照规划,未来,石景山区还将继续修复永定河生态功能、培育水生态文化,结合生态景观,实施永定河水岸绿化建设,科学布置沿线景观节点,建设永定河东岸150米景观带,增强水岸绿地的通达性。加快实施南大荒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建设跌水、喷泉、溪流等水面景观,打造一个生态功能和自然景观并重的湿地公园,同时,加强河床、堤岸、滩地、护岸生态修复,实施永定河左堤加固、节点蓄水、垂直绿化等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永定河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的和谐统一,焕发母亲河新风采。

据了解,在本次发布的规划中,石景山区把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放在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大局中考虑,将深入挖掘八大处-模式口历史文化,首钢工业文化、西山永定河生态文化、八宝山红色文化、创新创意文化和冬奥冰雪文化的深厚底蕴,凸显西山永定河石景山段在首都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打造首都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

模式口大街年底修缮完成重现京西古道繁华景象

模式口大街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北京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占地35.6公顷。古为京西重镇,历史悠久,明清以来是连接京城与塞外的京西古商路,石景山区从2015年开始启动模式口文保区修缮改造计划,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推进模式口地区历史文化院落、街道修缮和景观再造,彻底改善周边环境,引入现代化市政设施,融入文化理念,打造传统风貌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如今走在位于模式口大街中段的南小街上,古色古香的青砖灰瓦民居、骆驼造型的街边园艺小品,还有充满古韵的商铺……仿佛让人“穿越”回了曾经鼎盛繁华的京西古道。今年,模式口大街和法海寺通道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屋外立面修缮将完成,全长1500米的京西古道将重现历史上的繁华景象,同时今年,占地2万平方米京味十足模式口公园和反映新中国水利发展的模式口水电站工业遗址公园两处新景观也将亮相。未来,石景山区将充分挖据“阜成门-模式口-三家店”京西平原古商道价值,对模式口进行保护利用,与进山古道形成完整的京西古道体系,重塑模式口古隘口要塞重镇风采,形成京西古道上标志性文化符号。

建设首钢后工业景观带实现“山-水-工业遗存”相融合

首钢工业文化名片也是石景山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首钢将充分保护好利用好北京现存规模最大、价值最高、地位最重要的工业文化遗产,引领世界老工业区更新利用的历史性高度,实现文化复兴、生态复兴、产业复兴、活力复兴。

目前,首钢厂区内强制保留工业资源32项,建议保留的13项,时间跨度近百年,未来,石景山区将加快推进首钢工业遗存保护,推进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建设,规划五一剧场、后工业景观休闲带等文化景观节点,利用原有架空管道修建空中生态景观廊道,采取“工业文明博物馆”+“工业历史遗址园”的模式,启动首钢博物馆建设,构建具有厚重工业文化质感的新型主体博物馆,深度挖掘老工业区历史文化遗产与工业遗存人文价值,延续老工业文化脉络,释放传统工业资源的生命力,与西山永定河等自然景观一起,呈现山-水-工业遗存相互融合、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来源:中共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宣传部

石景山区相关活动

“山河壮美 遗珍荟萃”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之瑰宝——首都文博志愿者培训拓展活动在石景山区文物保护单位举办        

2019年8月10日,由北京西山大觉寺管理处联合法海寺、冰川馆等12家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沿线博物馆及文化单位举办的“山河壮美 遗珍荟萃”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之瑰宝暨2019首都文博志愿者培训拓展第8场活动,在我区法海寺、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举行,来自全市文博系统的60名志愿者参加了活动。

本次活动包括法海寺历史文化专题讲座、第四纪冰川遗迹主题讲座和市级非遗葫芦範制技艺体验三项内容。活动以法海寺宫廷壁画艺术为载体,传递传统工艺与文化之美;结合第四纪冰川擦痕,揭示自然气候变迁的奥秘,宣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采用市级非遗项目葫芦範制技艺活态传承、展示与现场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志愿者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借助实地讲座与参观体验,一方面使文博志愿者们对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理解,提升志愿者综合文化素质及服务理念,更好地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另一方面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来源:文旅局

流动的永定河回来了

2019年3月2日,位于山西省的万家寨引黄工程开始向永定河应急补水。截至5月29日,官厅水库共收水5356万立方米,实现黄河与永定河的历史性牵手。加上上游河北友谊水库、山西册田水库来水,官厅水库共收水1.2亿立方米。永定河山峡段河道40年来首次实现不断流。北京境内永定河有水河段达118公里,占北京段总长的70%。

跃过青翠的燕山,穿过八达岭隧道,一派湖光山色映入眼帘,官厅水库波光粼粼,一望无际。拦河坝下的输水泄洪洞却完全另一幅景象:从水库奔涌而来的湍急水流,轰然而下,惊涛怒吼,声如雷鸣,让人感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

“今年官厅水库最高蓄水量达到5.59亿立方米,创近20年新高。”北京市水务局官厅水库管理处总工程师张跃武介绍,这其中,从黄河引水功不可没。

官厅水库水面横跨河北省怀来县和北京市延庆区,是永定河上重要的拦洪调蓄工程。

补水:断流近40年的河段终于迎来奔涌的河水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的桑干河和内蒙古兴和县的洋河,流经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5个省区市,全长759公里,北京段长170公里。上世纪80年代以后,永定河持续断流。北京市曾多次治理永定河,从2003年开始,每年定期由上游的洋河和桑干河向下游的永定河北京段补水。但永定河仍然水量偏少,自净能力较差,部分河段仍然干涸。2017年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公示了永定河生态恶化状况:由于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河道断流,近10年主要河段年均干涸121天,年均断流316天,致使永定河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永定河的命运迎来了转机。“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生态领域率先突破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是首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号工程。2017年4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原国家林业局及沿线京津冀晋四省市在北京召开动员会,将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作为京津冀生态环保领域率先突破项目予以启动实施。”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张世清说。

为恢复永定河生机,实现“流动的河”目标,北京市与山西省、河北省紧密协作,协同联动,开展先期生态补水。按照永定河生态用水保障协议要求,北京市与山西省商定今年万家寨引黄进京输水分两个时段实施:第一时段试通水在3—6月份实施,第二时段在8—10月份实施。永定河上游生态补水正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北京境内有水河道较上年同期增加40公里,水面面积增加300公顷。“过去永定河王平段至下苇店段断流近40年,今年首次迎来奔涌的河水。”北京市门头沟区水务局常务副局长杨雪飞说。

净水:多个湿地项目保障水质安全

黄河水来之不易,离不开中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山西人民无私奉献。“珍惜用好引黄入京工程来水,把每一滴黄河水都专用于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强调。

按照国家《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将投资370亿元实施7大类共78项工程。北京市对任务进行了细化明确,确定了河道综合整治、水源涵养、河道防护林等5大类46项重点工程,总投资估算256亿元,其中纳入总体方案的有195亿元。

在国家有关部委、津冀晋三省市以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生态修复建设项目快速推进。延庆区妫水河世园段水生态治理工程、房山区永定河河岸景观林提升工程等7项工程已经完成;12个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其中官厅水库八号桥水质净化湿地工程已完成76%,南大荒水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65%;已建成生态河道12公里,新增森林11万亩,森林精准提升10.7万亩。

八号桥湿地项目位于河北怀来县,距永定河汇入官厅水库的入口处约4公里,总面积达210公顷。它既是北京市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的起点,也是永定河流域京津冀协同治理率先突破的象征。北京市水务局官厅水库管理处副主任李光远介绍,建设八号桥湿地就是用生态的方法来保护生态,建成后每日可净化入库水量26万立方米,年净化水量接近0.7亿立方米。在植物根系、菌藻游鱼的净化下,可降低永定河来水中30%的污染物,相当于每年减少入库有机物600吨。“可将入库水质从Ⅳ类提至准Ⅲ类。”

其实,早在2004年,永定河汇入官厅水库入口处就已经建成了黑土洼湿地作为永定河入官厅水库的第一道生态屏障,日处理规模约30万立方米,年处理水量接近0.9亿立方米,占上游入库水量的60%左右。新建的八号桥湿地将与黑土洼湿地协同运行,共同净化上游来水,保障官厅水库水质。

为完成官厅水库水质目标,除了八号桥湿地之外,还有多个湿地也将紧锣密鼓开始建设,包括黑土洼湿地扩建工程、妫水河湿地群、库滨带湿地等,到2022年前,官厅水库及周边地区将累计新增森林湿地水面4.4万亩。

管水:开展清河行动,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门头沟区军庄镇龙泉湾,是永定河山峡段和平原段之间的过渡河段,是永定河的“出山口”。经过连续多日的生态补水,120多米宽的河道,水面持续上涨,轰隆隆的水声在百米之外就能听到。

一名身穿黄色马甲的保洁员划着小船,不停地用手中的钩子打捞水面上的漂浮物。船舱里堆积着已经捞上来的树枝、塑料袋、矿泉水瓶等。“早上7点半上班,每天打捞8个小时。”这名保洁员告诉记者。

因为多年断流,永定河有50多公里干涸河道积累了大量枯枝落叶等杂物。这次补水,门头沟水务部门专门组织了水面清洁队伍清理河道,20多天来已打捞水面漂浮物100吨。同时,沿途各镇安排巡查队伍,对河道进行全天候巡视,及时制止乱扔废弃物等不文明行为。

“这次生态补水,受益最大的就是我们门头沟,一定要尽全力保护好这河水。”门头沟区水务局局长韩瑞昌表示。因为这次补水,就连门头沟城区里的门城湖,也从过去的静态景观河面变成了流动的活水。

60岁的杨立国是土生土长的门头沟王平镇人,从小就住在河流附近,他对永定河有着深厚的感情,也见证了永定河从水量减少到枯竭的过程。现在,清澈的河水又流淌起来,杨立国看在眼里,感慨万千。

杨立国说:“小的时候就在这儿生活,那时候这条河自然环境特别好。现在一补水,我感觉又恢复到了原来山清水秀的面貌,真是造福老百姓。”

张世清介绍,以综合调水为契机,全市沿线各区、各级河长坚决贯彻落实市总河长1号令,全面开展“清河行动”“清四乱”专项行动,永定河沿线清理围垦养殖4万平方米,清理垃圾6.4万立方米,拆除违建47万平方米,解决污水直排107处,为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工作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人民网

名称变迁

永定河曾用名称较多。

秦和西汉时,称“治水”;东汉时期,下游仍称“治水”,上游因源于累头山,则称“氵纍 水”;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相沿称“氵纍 水”;在西晋时,北京以下河段曾名“清泉河”。398年拓跋部的拓跋珪建国“魏”,当时位于今山西朔县洪涛山下的河水,命名为“溹涫水”。

后“索干”又转成“桑干”。隋代,上游、下游皆称桑干水(河)。

此河又因河滩地区生长大量芦和菰,故宋人又称之为芦菰河,由于菰黑粉菌污染了的河滩,被误认为是河水黑所致,则又曾称之为黑水河。

卢即黑,遂将芦菰之“芦”改为卢,以解水之“黑”意,“菰”与“沟”谐音,因而由芦菰河转讹为卢沟河。

辽金至清初,皆称“卢沟河”。元、明以来,因涿鹿、怀来以下河水含沙量大,故又有“小黄河”、“浑河”等别称。

因其迁徙无常,俗称“无定河”。永定河的名称始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据《南惠济庙碑文》记载,清政府在卢沟桥以下至狼城河筑堤后,为使河道永久安定,造福民众,因而赐名为永定河,并封为河神。

现从河源至官厅水库一线称桑干河。官厅水库以下河段称永定河。

河道

永定河历史上曾留下多条故道,其中离北京最近的大型故道有3条:第一条是由石景山区衙门口东流,沿八宝山北侧向东北,经海淀,循清河向东与温榆河相汇,为永定河在冲积扇上最古老的故道。

第二条是自卢沟桥开始,经看丹村、南苑,到马驹桥。据文献记载,此为三国至辽的永定河河道,历时900多年。

第三条是从石景山区衙门口一带东流,经田村、紫竹院,由德胜门附近入城内诸“海”,再转向东南,经石碑胡同、人大会堂西南、正阳门、箭楼、鲜鱼口、长巷三条、芦草园、孔桥湾、后池、红桥、龙潭湖西部,在贾家花园处流出城外。

因通过北京城内诸“海”,故有人称之为“三海大河”,此故道大约是从更新世末期到西汉时代的永定河故道。

辽以后,永定河自石景山南大荒进入丰台地区,流经东河沿、刘庄子、卢沟桥后,由北天堂流入大兴区境,形成现在的河道走向。

清顺治至光绪年间,永定河下口共有14次改道。

水患

从金开始至1949年的834年间,永定河共决口81次,漫溢59次。其中仅清代的268年中,洪决口漫溢达78次,平均不到4年就有1次洪灾发生;1912—1949年卢沟桥以下堤防大的决口就有7次,受灾面积达2 000多平方千米。

河道治理

永定河自金代开始,历代政府均在河床两岸进行大规模的河道治理。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有元代郭守敬的治理永定河、明代李庸修筑堤坝、清代康熙帝根治水患、李鸿章治水以及1924年开始的卢沟桥分洪侧闸等。1949年后在河上修建了官厅水库。1967年第一次较系统地加高、加固卢沟桥至衙门口段石堤。1973、1974年将卢沟桥至庞村的大部分左堤加高、加固;1976年再次加高卢沟桥至石景山段河堤;1983、1984年进行卢沟桥至双峪路口左堤基础加固、加高及延长部分堤段工程等。关于卢沟桥以下左堤加固工程,1973年制定《卢沟桥至梁各庄河段规划》,标准是卢沟桥以下洪峰流量2 5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为准。2005年4月至2005年6月,永定河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工程完工,施工期间拆除龙泉务水电站一座,引水渠2400米,房屋2411.77平方米,改移电缆、光缆等线路15条。2006年启动永定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经过治理,永定河有望在2008年成为继密云水库后第二个饮用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