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册 视频
北京皮影介绍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相传汉武帝思念过世的妃子李夫人彻夜难眠,齐人少翁得知便用皮子雕刻了和真人一样大的李夫人形象,涂上颜色,学着李夫人生前的动作,在室内挂起一块白色方形帷幕,点上灯烛,让汉武帝坐在方帷外观看。北京皮影戏历史上分成西派皮影和东派皮影两大流派。永定河文化博物馆馆藏下苇甸皮影文物是目前仅存的北京西派皮影最早的成套珍贵遗物。北京西派皮影,亦称北京皮影西城派,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具有都城特点的城市皮影,是北京皮影的代表和主流。

北京的皮影分东西两派,虽然都有京味儿的烙印,但是唱腔、表演和影人的制作上都有较大的区别。影人制作方面,西派的影人材质为白色的薄驴皮,刀法只有一种横刀,追求刻工的精细。而东派的影人材质则是厚驴皮,横竖两种刀法,刻工简单粗犷。抗战爆发后,皮影日渐衰落消亡,只有北京西派皮影“路家班”一枝独秀,发展成国有“北京市皮影剧团”。

影人主要分四个部分,一是头茬,就是影人的头部,包括帽子或头饰等;二是身片,就是影人的身子,男女装束、文武身份地位身片刻划都有所差异;三是用具,包括家具、车马等;四是布景和效果,舞台上布景的构件,上面绘有表示墙壁、门窗、山坡、田野等的图案和景物,也叫景片。影人的存放也相应的规矩,按类别收包,七包一箱。人物也分京剧的生旦净末等角色。

北京西派的横刀技法,讲究细致生动;着色讲究本色,红、黄、绿、蓝、黑五色水彩,且不涂桐油,称作“水彩影人”;在影人造型上根据剧情人物而千变万化,脸部表情注重写实。总体精致,都城特点明显。

石景山区相关活动

皮影作为中国最接地气的传统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和辉煌的历史。为进一步让社区居民感受到皮影的魅力,2019年11月5日上午,石景山区西井社区开展“传承传统文化 感受皮影技艺”皮影手工制作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到专业老师为西井社区居民进行详细讲解和专业辅导。老师先介绍中国传统皮影的来历,然后讲解了皮影的制作过程以及绘制的小技巧。最后进入实操环节,本次活动的制作主题是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居民积极选取自己想要创作的皮影人物,一个个摩拳擦掌,干劲十足。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拿起画笔,将皮影与自己的创意结合,用鲜艳的色彩,涂出心中的皮影,一个多小时后,一张张独特的皮影人物在大家的笔下应运而生。社区王阿姨拿着制作好的皮影说:“通过今天的活动,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到皮影的独特性,也希望皮影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让后辈们还能看到精彩的皮影戏。”

本次皮影手工制作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文化魅力,为大家的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来源:石景山区创城办

北京皮影历史渊源

据现有资料显示,北京皮影始于900多年前的辽金时期。当时,中原北宋朝皮影艺术已发展成熟。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凡影戏……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正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吴自牧《梦粱录·百戏伎艺》记:“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

北京西派皮影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进步,继承和保留了山陕皮影、河南江浙皮影、滦州东北皮影等的精华与特点,形成了具有都市京味儿的北京皮影,强调精致、注重表现、富于变化、讲究透视效果是其艺术的主要特色。

经过抢救性修复整理,下苇甸皮影已经进入博物馆科学保护系列。在保护珍贵文化实物遗产的基础上,同时也存留了难得的皮影雕刻工艺、表演技巧和大量专业资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他地区皮影文化

中国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皮影文化。

浙江与上海一带的皮影,以海宁皮影为代表,历史悠久。多以羊皮雕刻,重彩轻雕,富有水乡情调,极具江南特色。

广东皮影是潮州影系的重要代表。潮州影系各类影戏,主要流行于粤东、闽南和台湾等闽南语地区,信仰戏神“田都元帅”。有纸影与皮影两类:纸影多用厚纸片雕成,皮影则有羊皮影与牛皮影。

云南皮影有大、小两种类型。大皮影为腾冲皮影,流行于滇西,影偶用牛皮雕刻,影人高大古朴、装饰性强,极富少数民族风韵。小皮影分布于昆明一带,目前几近绝迹。

皮影文化是我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部分,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重视皮影、喜爱皮影,把这千百年来沉淀下的文化传承下去。

皮影艺术民俗

中国皮影戏与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紧密相连,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活动是皮影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皮影艺术根植于民间,生动地表现了多彩民俗生活。

皮影戏演出以及相关的包括祭祀、节庆、婚丧嫁娶等民俗惠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诸如酬神还愿、驱邪避疫、祈福祭祀、岁时节庆、堂会庙会、红白喜事等,常有皮影戏表演。皮影戏既是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也是民间宗教活动的重要仪式,承载着一定的伦理教化与宗教传播功能。

皮影最初采用厚纸雕刻,但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摸索,发现厚纸作品易损坏而改用牛皮、羊皮、驴皮。

在随着长期的使用发现,驴皮与其他原料相比更具有耐磨损、耐霉变、易着色、不变形的特点,故清中后期,皮影戏的作品大多采用驴皮制作,经过雕簇、敷色、烫平、连接等多道工序制作完成。

从此人们约定俗成把皮影统称为“驴皮影”。而一个影戏作品的诞生,还需要编创或抄写唱本,随后根据唱本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

工序之一刻皮:首先,将皮子泡软,铺平后刮去皮毛,打磨得薄厚均匀,对着阳光呈半透明状,然后晒干。

工序之二起稿:用尖状利器在皮面上划出所需人物侧面轮廓等图形。面轮廓等图形。

工序之三开刀:将皮子铺在木本,使用雕刻刀具,雕刻成形。

工序之四染色:雕刻完成后给皮子染色,旧时染色所用的燃料多采用朱砂、黄丹、绿汞和一些植物作为主要燃料。

工序之五装配:刻皮染色后,用重物压平定型,用麻线连缀关节。

于是一幅幅形象逼真、传神、有神韵的皮影舞动起来。

皮影戏班人数一般从一人到诗人不等,主要由演唱,提影、器乐三类艺人构成表演团队,既有 分工,又有合租,如同家人般亲密无间。在常年的演出过程中,他们离乡背井,居无定所,生活艰辛,却痴心不改,代代相传。